通过科技创新将引种驯化的杜仲、地黄、桔梗等药用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化,让城市景观效果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有着悠久苗木种植历史的千年古县博野,记者感受到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建设的全新探索和生动实践。
3月28日,走进筑邦园林博野基地种质资源展示园,只见成片的木本药用树种,荫生药用植物,油用、食用、茶用经济植物,常绿阔叶树种等分门别类地分布在园区内,集中展示了筑邦园林多年来引驯收集、成功选育的重点种源。“园林绿化发展的树种以前主要以观赏种类为主,注重景观效果,较少考虑经济价值。这样不但养护成本高,政府经济负担也重。”筑邦园林董事长崔伟京告诉记者,木本与荫生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新品选育,是他们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公司已培育和自主研发了122科的600多个品种,正不断推广应用到生态建设之中,只有同时考虑到观赏价值和经济收益,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得到技术支撑,筑邦园林专门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共同开展了“木本与荫生药用植物在园林生态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与中国林科院专家共同组建了“植物猎人”团队。科研人员深入太行山腹地,针对京津冀地区本土植物,尤其是木本与荫生粮、油、药、饲、菜、能源、沙生、岩生经济树种进行引种、驯化,为生态场景应用奠定种质基础。
此后,筑邦公司开始在承接的一项绿化工程中,尝试种植药用、油用、菜用等观赏型经济树种。小试牛刀后,筑邦公司在当地道路绿化工程中优先选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收益的木本与荫生植物,通过用文冠果、皂角、地黄、杜仲、万寿菊、黄芩、桔梗、彩叶紫苏等百余种药用植物营造,做到点面线结合,树、草、花并举,既满足了群众休闲观光需要,又可通过药材采收获得收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
“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有效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药用植物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可实现一举多得。”崔伟京以皂角树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皂角树适应性强,成林率高。一亩地种40棵,5年后进入采收期,10年后进入盛果期,销售药用皂角的亩均收益约在4000至5000元。相比种植常见的绿化林木,养护成本不高,收益却很高。”
串珠成链、连片成景,由“一处美”迈向“一片美”。近年来,博野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推动木本与荫生药用植物在城市生态中的示范作用,完成了博明路、东环路等主干道绿化应用。该县在津石高速引线迎宾大道两侧绿化带种植中草药营造的生态展示园,全长达3.8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米,形成“多彩迎宾城市画廊”。随着越来越多药用植物绿化园林的建成,一幅新时代富美城乡新画卷,正在这个千年古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