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在线→做唐县地区最有价值的网站
 
 
 
 
保府都市网logo
 
 
我想帮助乡亲们实现马铃薯增产
 
发布时间:2019-04-02 13:28 来源:人民日报
 
 

王一航在育种试验田。资料图片

  王一航在育种试验田。资料图片

  身穿磨旧的皮袄和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71岁的王一航走在路上,让人难以想象他取得的成绩——37年潜心马铃薯育种研究,选育12个优良品种,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新增产值50多亿元。

  197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2年毕业时找到学校领导主动请缨要搞科研;分配到省农科院后,申请到地处偏远、海拔2240米的会川马铃薯试验站工作……“农民的事,就是国家的事。”谈到投身马铃薯研究的初衷,王一航对记者说,“我从小吃马铃薯长大,在困难岁月里马铃薯救过大家的命。我想帮助乡亲们实现马铃薯增产。”

  刚到试验站时,这里只有4个人。王一航搞研究亲力亲为:4月播种时,为精准保证株距,他自己动手、田间扶犁;夏日炎炎,他顶着一顶破草帽钻进地里,观测、度量、记录数据;10月收获时,他还要守夜,“要拿到精确数据,就得守在地里。”

  钻研育种技术,需要在地里长时间盯着一株苗、一颗果。王一航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办公室和电脑前选不出好种子;守在地里,吃了苦才会有收获!”

  大伙见他这么拼命,戏称他是“拿工资的农民”。王一航说,马铃薯存在天然的种性退化问题,不换种就退化,产量也大幅下降,“不忍心看到乡亲们减产时的泪水,这是我专心科研的动力。”

  王一航每年都将自己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民试种,并承诺:增产,你们留着,我一分钱不要;歉收,我负责赔偿。这么多年来,王一航提供的马铃薯种子从来都是增产,无一歉收。

  1995年,王一航选育的陇薯3号试种成功。该品种淀粉含量超过20%,是我国第一个超过这个比例的马铃薯新品种,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02年,又选育了陇薯8号,淀粉含量在22%至27%。”

  截至2018年退休时,王一航选育成功了12个品种,种植范围遍及甘肃、宁夏、新疆、广东、四川等地。数据显示,陇薯系列种子平均增产10%至15%以上,有些品种甚至增产30%到40%,亩产达2000公斤以上。

  2007年春天,已回到兰州担任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的王一航到定西市内官营镇讲课。40来平方米的小会议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外边还有200多人。换到镇里最大的会议室后,连过道都坐满了来听课的农民。

  下课后,一名乡镇干部夸赞说:“王教授,你真厉害!”他则回答:“不是我厉害,是科学厉害。让农民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是我的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
编辑006
更多
 
 
 
唐尧在线提醒您重点留意网页中出现的以下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唐尧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频道主编还推荐您阅读以下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上一篇:晚婚不婚成流行 年轻人怎么了?
您可能还喜欢阅读→下一篇:“这是中国?这儿美得简直像天堂!”
 
     
 
 
 
 
 
 
 
 
 
 
 
 

 

         
 友情链接
     
更多   
 
 
 
 
 
 
 
 
 
 
 
 
唐尧在线©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河北朔正律师事务所 吕松
冀ICP备11005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