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社交、自我认同、情感问题……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期而遇各种各样的烦恼。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记者邀请温州中学心理教师刘鹏志从常见案例入手,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帮助青少年应对心理困惑。
聚光灯效应
案例:小华总觉得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特别是做了错事或者说错话的时候。每当从教室走廊走过的时候,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在那里讲话,他会觉得同学们在议论自己。因此,他的胆子特别小,老师提问几乎都不敢举手,生怕说错了会被同学们取笑。看到同学们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他非常羡慕,但是自己根本不敢上台讲话。
心理知识科普:
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在期刊上发表“聚光灯效应”的实验,验证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
他们要求受试者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走进已有5人的房间。研究人员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这件有点糗的T恤?再去问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头像?结果显示,“穿T恤的学生”觉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针对其他5人的调查,却只有1成看清楚T恤上是什么图案。
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由此推论: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支招:
聚光灯效应是指当我们在聚焦某个事物或行为时,会产生过度的关注和评判,导致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敏感并产生压力。面对他人评价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来正确处理:
1.要明白评价是否是真实的存在。从聚光灯效应可以看出,有些所谓的评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
2.保持冷静和客观。在收到他人评价时,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过度情绪化或过于自责。将自己置于事实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评价的内容和真实性。
3.筛选有价值的反馈。并非所有评价都是有建设性的,有时候人们的评价可能是主观的或带有偏见。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反馈,尝试将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改进和发展的反馈上。
4.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对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有正确的认知。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不要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5.以成长为目标。将他人的评价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打击。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的盲点和提升空间,并努力改进自己。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每个人的评价都是主观的,并不代表绝对的真实性或你的全部价值。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评价,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并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案例:小溪最近情绪非常低落,而且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平时喜爱的篮球也懒得去打了,同学们都说他性格变了。学习更不用说了,作业也懒得做,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有个曾经得过抑郁症的同学说他大概是得了抑郁症,建议他去看下心理医生。他到网上查了一下抑郁症的症状,发现有好几个标准都符合。小溪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得抑郁症了。
心理知识科普:
生活中的压力经常会导致心情低落、情绪抑郁,很多人非常担忧这是不是患有抑郁症。其实抑郁情绪和快乐幸福一样,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情绪,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状态。情绪抑郁并不代表着患有抑郁症,它和抑郁症还有很大的区别。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因为抑郁情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感成分,人类在面临生活挫折以及痛苦境遇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抑郁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郁闷、烦躁等代名词。这种情绪的产生一般都有具体成因,是在一定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出现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通常情况下,抑郁情绪的产生是短期的,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暗示,会慢慢地恢复情绪的平稳状态。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病理形式的情绪抑郁,通常会没有原因,无缘无故地产生。它的出现可能是没有一定应激条件的,是一种真正的病理性现象。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往往是长期存在的,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并且经常伴有严重的消极心态,经常出现厌世等现象。除此之外,抑郁症不仅会表现出心情低落,患者的思维还会变得迟缓。对周边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与人交流上语速明显变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严重者甚至无法与周边的人进行顺利交流。
因此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两者不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抑郁情绪经常出现,持续存在,可能会逐渐导致抑郁症产生。
支招:
即使是抑郁症,也有轻、中、重程度上的区别,千万不要仅仅通过网络测试,就“对号入座”。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建议你:
1.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因为你没有系统学习过精神病学的知识,是无法对自己进行诊断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症状比较像抑郁症,请到正规医院精神科进行诊断。
2.和亲近的人分享。告诉家人或亲密朋友你的感受和状况,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理解,并帮助你安排与专业人士的咨询预约。
3.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并可能对情绪有所改善。
4.避免孤立和社交退缩。尽量保持与朋友或家人的联系,并参与一些你感兴趣的活动。
5.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体相烦恼
案例:小娜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了,经常拿着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庞,当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两只眼睛并不是一样大小后,“灾难”就到来了。为此她非常苦恼,上课的时候想这个问题,做作业的时候也会想这个问题,担心同学们会发现这个“秘密”。父母安慰她说,每个人的两只眼睛都不是同样大小的,而且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但她还是非常在意,每天控制不住地去想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
心理知识科普:
体相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
当事人存在几种认知特点:第一是缺陷放大。他们往往把自己身体某部分存在的缺陷无限放大,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缺陷,甚至在外人看来根本算不上缺陷,他们也会感到不满意。因此,他们会感到强烈的不满足感,希望能够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种缺陷。第二是情感压抑。存在体相烦恼的青少年,因为引起原因缺乏指向性,因此他们不可能把这种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往往是压抑在自己的内心,于是家人和老师很难发现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体相烦恼持续时间比较长。第三就是弥补心理强烈。虽然他们把这种不良情绪压抑在内心,使别人很难发现,但是他们希望弥补缺陷的心理却是非常强烈的。对自己身高不满足的青少年,会想尽办法使自己增高;认为自己身材太胖的青少年,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减肥,甚至不择手段。
支招:
体相烦恼是青少年一种常见的心理压力,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1.接受自己。每个人的外貌都是独特的,而且在他人眼中,你的眼睛大小的差异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尝试接受并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不要太过苛求完美。一个人的相貌是天生的,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但内在的东西却是可以由自己来塑造的。它比外在的美更宝贵、更高级、更有社会价值。泰戈尔说:”你可以用外表美来对待一朵鲜花和一只蝴蝶,却不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人。“
2.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认识到外貌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关注你的个人品质、才能和成就,这会增强你对自己真正价值的认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一个内在美的人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才是最高尚的美。
3.调整焦点。尽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重要的事情上,如学习、兴趣爱好、社交活动等。